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查看内容

日本人为何反感中国?日媒曾讨论过真实原因:心理不均衡

2025-3-22 18:44| 发布者:admin| 查看:82| 评论:0

摘要:2025年2月,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24年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结果,其中在对中国“感到亲近”和“总体上来说比力亲近”这两项上的比率合计为14.7%,比2023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现实上,早在2023年3月13日,日本最大的网络

2025年2月,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24年的外交相关舆论调查结果,其中在对中国“感到亲近”和“总体上来说比力亲近”这两项上的比率合计为14.7%,比2023年上升了两个百分点。

现实上,早在2023年3月13日,日本最大的网络电视平台ABEMA播出了一档时事发言节目,讨论过日本内阁府最近公布的外交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目前高达84.7%的日本人对中国没有亲近感。但与此同时,却有70.2%的日本人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国家。这种对中国缺乏亲近感的原因,被节目特邀嘉宾高口康太认为与中日GDP逆转及大国外交有关,折射出日本社会对中国崛起的深层次焦虑。

那么,日本人反感中国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历史遗留问题:未愈的伤口

中日关系的历史包袱是导致日本社会对中国“不亲近”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战期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巨大的痛楚,南京大屠杀、731部队的战争罪行等,至今是中国社会记忆中的痛点。

然而,在日本社会,尤其是在部门政治人物推动的团体叙事中,对这些历史的反思却显得轻描淡写。

一方面,日本部门政要多次参拜靖国神社,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是一座象征性的历史争议之地。

这举动不仅是对战争罪行的不反省,更是一种挑衅。

另一方面,日本部门历史教科书对侵华战争的表述语焉不详,甚至试图美化战争举动。

这些问题常常成为中日外交的抵牾点,进一步加剧了两国民众的对立情绪。

经济对比:从优越到失落

假如说历史问题是铁锈般难以抹除的痕迹,那么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则是引发日本社会情绪变化的直接原因。

2010年,中国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对风俗于自视为亚洲经济领头羊的日本来说,是一次心理上的巨大冲击。

尽管日本在技能创新和人均GDP上仍然占据上风,但中国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影响力的提拔无疑撼动了日本的“优越感”。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2023年中国的GDP已是日本的3倍以上。

这种经济实力的落差让日本社会感捣⒀圆,同时也引发了一种复杂的情绪:既无法忽视中国的重要性,又对中国的崛起心存警备。

这种情绪尤其体现在民众对中日贸易关系的看法上。

尽管中国是日本最大的贸易伙伴,两国经济依赖性极高,但这种合作关系并未转化为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好感度。

相反,中国的经济崛起常被日本舆论解读为“威胁性扩张”,从而加剧了负面情绪。

社会心理:优越感的断裂与复杂抵牾

日本人对中国的情感抵牾并非仅限于经济和历史因素,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日本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越感与全球格局变化之间的辩论。

作为第一个实现现代化的亚洲国家,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一直自诩为亚洲的“向导者”,这种优越感在一段历史时间内确实有其现实基础。

然而,中国的崛起正在不断挑战这一传统认知。

从军事到外交,中国依附更加积极的大国姿态在国际舞台上显现影响力,这让日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

这种压力不仅来源于国家间的实力对比,也体现在民众间的情绪互动中。

日本社会对中国的快速发展表现出了难以顺应的情感变化:一方面是对中国超越的“失落感”,另一方面是对自身地位下降的“焦虑感”。

这种心理还反映在日本对其他国家的态度上。

例如,在同样的民意调查中,84.9%的日本人对美国有亲近感,尽管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进行了大规模轰炸并投下原子弹,造成了数十万人的伤亡。

但战后,美国通过经济援助和同盟关系,影响了日本的价值观体系,使其成为日本社会理所当然的“友好对象”。

相比之下,中国的崛起更容易被视为竞争者甚至潜在对手。

外交事件:抵牾的催化剂

近年来,中日之间的多次外交摩擦也在不断加深彼此的不信任感。

例如,垂纶岛和东海资源问题成为两国关系的敏感点。

这些热点事件不仅强化了两国民间的对立情绪,也让日本社会对中国的不满进一步加剧。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外交姿态,也让日本社会感到不“顺应”。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全球项目显现主导力,而日本的国际地位则正在下降。

这种国际地位的对比更加剧了日本对中国的不满情绪。

尽管日本社会对中国存在诸多负面情绪,但两国关系的紧密性却不可忽视。

在经济上,中日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彼此依存度极高;在外交上,中日的互动直接影响整个亚洲的格局。

要改善这种对立的情感状态,首先必要在历史问题上探求更多共识。

例如,日本社会必要更加坦诚地反思侵华历史,正视历史,才有可能保证未来的良性发展。

日本人对中国的态度,既有历史遗留问题的深刻影响,也与经济差距变化和社会心理转变密切相关。

从一个自视高位的“老师”到逐渐成为“追赶者”,日本社会难以顺应这种角色逆转带来的落差感。

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落差感总会被顺应的。

随着两国民众的交流加深,这种对立是可能改善的。

尤其是随着旅游业,免签政策的发展,两边交流的加强,近年来,日本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还是有所提拔的。

然而,作为亚洲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日的互动不仅关乎两国自身,也对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稳定与发展至关重要。

未来的中日关系,必要在历史、经济和心理层面找到更多的均衡点,才能从对抗走向和解。

参考资料:

日本对中国有“亲近感”的受访者微升至14.7% 日经中文网 2025-2-17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321A08Z4R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图文热点

热门推荐

    广告位
    新闻推荐
友情链接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