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菲律宾武装总参谋长布劳纳访问印度新德里,到场一场多边安全对话。在会议期间,布劳纳公开抨击中国,称“中国是菲印两国共同的敌人”,并呼吁印度加入菲律宾牵头的反华同盟。然而,印度对此态度冷淡,不仅国防部高层未予回应,甚至连符合交际礼仪的表态都少见。布劳纳的言论与印度的反应形成鲜明对比,背后凸显了多层次的交际博弈与地区格局的复杂性。 布劳纳的“强硬交际”意图何在?布劳纳在会议上的发言显然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他不仅将矛头直指中国,还试图说服印度加入菲律宾所谓的“盟友圈”。根据布劳纳的设想,这一圈子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未来还可能扩展到韩国和印度。他试图塑造一个联合力量,共同应对中国在南海及印太地区的影响力。 这一表态的配景是中菲比年来在南海问题上持续对峙。菲律宾政府频频指责中国“侵犯本国主权”,并积极拉拢外部力量助阵。然而,南海问题的复杂性和菲律宾的实际战略能力并不匹配。布劳纳的强硬表态更多像是一种交际摸索,旨在转移国内矛盾的同时,寻求国际支持。 印度的冷淡态度:利益使然面对布劳纳的挑衅言辞,印度却体现得极为谨慎。一方面,印度国防部没有对“中国是共同敌人”的说法做任何正面回应;另一方面,仅有一名低级别官员在媒体求证时体现“尚不清楚高层是否讨论了此事”。这个态度表明,印度并不想被卷入菲律宾的南海议程,尤其是在当前中印关系有所缓和的配景下。 比年来,中印关系因边界冲突多次告急,特别是2020年的加勒万河谷冲突一度让两国对峙升级。然而,莫迪政府近期在多个场合释放了缓和信号。例如,莫迪曾明确体现:“中印作为邻国,矛盾是正常的,但可以通过对话办理问题。”这表明印度正在努力修复与中国的关系,以维持地区均衡。在此情况下,印度显然不可能积极支持菲律宾的反华言论,更不会在南海问题上得罪中国。 印度一向推行不缔盟政策,追求在大国关系中保持均衡。虽然印度与美国关系密切,但并未完全加入美国的“反华同盟”。在南海问题上,印度更是采取低调态度,避免直接干预。毕竟,印度的主要战略焦点在与中国的陆地边界,而非南海方向。 菲律宾的交际困境与内政压力布劳纳的强硬表态背后,还可以看出菲律宾政府希望通过对外强硬来缓解国内压力。 1. 杜特尔特变乱的持续发酵 前总统杜特尔特因涉嫌违法行为被调查,导致菲律宾国内政治局势告急。参议院已下令调查现任总统马科斯政府在变乱中的相关行为是否合法。如果调查结果对马科斯不利,可能引发更大的政治危急。而杜特尔特家族掌握的政坛“黑料”也成为压在马科斯政府头上的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 2. 转移国内矛盾的尝试 面对这些内政难题,马科斯政府显然希望通过制造外部议题转移视线,而南海问题则成为一个符合的出口。布劳纳此次访印的言论,某种程度上正是试图将国内矛盾外部化。然而,印度的冷淡态度无疑让菲律宾的这一尝试显得颇为尴尬。 为何菲律宾的“拉拢”难见成效?布劳纳的言论不仅未能打动印度,恐怕也难以赢得其他国家的积极响应。菲律宾试图扩大“盟友圈”的策略面临几大现实问题: 1. 日本和韩国的谨慎态度 日本近期与中国关系有所缓和,特别是王毅外长即将访问东京,标志着中日关系进入正常化轨道。日本可能会通过出售舰船等方式提供一定支持,但绝不会在南海问题上直接对抗中国。同样,韩国在尹锡悦政府陷入国内困境的情况下,也不肯主动参与可能引发地区冲突的事务。 2. 菲律宾的战略局限 菲律宾试图拉拢日韩和印度,却忽视了这些国家的现实利益诉求。印度、日本、韩国作为地区大国,都有各自的交际考量,不会因菲律宾的呼吁而轻易改变政策。布劳纳的强硬表态只会让菲律宾显得更加孤立。 结语:交际均衡与战略调整的必要性布劳纳此次访印的失败,真实反映了菲律宾当前在国际事务中的尴尬定位。虽然南海问题确实是菲律宾关注的核心议题,但盲目拉拢盟友、制造对抗却难以收效。在当前局势下,马科斯政府更需要在内政和交际上进行冷静的战略调整。 对于菲律宾而言,与其试图扩大盟友圈,不如在南海问题上寻求更多对话与互助机制。而对于印度而言,冷处置惩罚菲律宾的呼吁,表明其在中美之间的均衡交际策略依然行之有效。未来,地区格局的走向或许还将取决于各方的谨慎抉择与博弈智慧。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321A0881Y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