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织里资讯

搜索
织里资讯 首页 新闻资讯 军事新闻 查看内容

《苦难山》:描述战争、祭奠先烈、礼赞英雄、呼唤宁静

2022-10-29 11:48| 发布者:雨夜花自怜| 查看:555| 评论:0

摘要: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苦难山上英雄树■徐贵祥拿到青年军旅作家西元的长篇小说《苦难山》(长江文艺出版社),数日阅读,夜不能寐。在这部四十万字篇幅的长篇小说中,西元把革命战争历史写出了新意,显现出年轻一代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苦难山上英雄树

■徐贵祥

拿到青年军旅作家西元的长篇小说《苦难山》(长江文艺出版社),数日阅读,夜不能寐。在这部四十万字篇幅的长篇小说中,西元把革命战争历史写出了新意,显现出年轻一代作家身上的朝气、血气和勇气。

《苦难山》直面近现代中国的苦难历史,发力点在改变苦难命运的抗争、追求和希望,这是《苦难山》的主旨所在,读懂了这一点也就读懂了作品的精神向度。同时,其写作难度也显而易见。哪怕只是在众多革命历史题材文学创作中前进一小步,也必须要面对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一是如何概括表达近现代中国的苦难历史;二是如何概括表达近现代革命战争的历史意义及其精神内涵;三是如何在大历史背景下刻画好人物形象。这几个方面,西元处理得颇具新意,且有可圈可点之处。起首,在表达对象上,《苦难山》选取了近现代革命战争历史当中的五座山,以及与这五座山相关的若干人物,涵盖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其次,在结构框架上,小说既不是线性叙事一览无余,也不是多头并进螺旋式发展,而是采取了类似于中国传统小说《水浒传》的结构方式,先是“花开几朵,各表一枝”,然后“万水朝东,江河归海”,报告了这些来自于大山里的年轻人为改变命运而参与到革命战争洪流之中,最后汇聚在上甘岭上,为更巨大的事业出生入死的历史。再次,在精神意蕴上,小说以“山”象征革命战争历史,从中发掘精神情力,反映了人民军队不断发展壮大的进程,绘写出中华儿女通过武装斗争推翻苦难大山为民族谋复兴的英雄诗篇。

《苦难山》的时间与空间跨度比较大,收集的质料也较为丰富,在军史知识、军事常识上有较为充分的准备,在战斗细节描写、战争中人物心理刻画方面也有比较出色的体现。因此,这部作品读起来并不容易,想将其讲透也绝非三言两语能做到,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我打算从四个方面略谈一下读后感受。

信仰与忠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历史是近现代以来最重要的一条历史脉络,书写这段历史,必得书写信仰和忠诚。《苦难山》集中笔墨刻画了树生小子、霓云、王大心、小美等年轻人形象。他们的人生际遇不同,思想轨迹不同,但都在苦难遭遇中投身革命,在战争中长大成人。他们沿着各自的命运之路汇聚在上甘岭,除16岁的小美之外,都在与劲敌战斗中牺牲,读后不能不为之动容。《苦难山》对战争情况的真实刻画,让读者对战争之严酷感同身受,这其中融入了作者深刻的生命体验。小说有意让人物在极端条件下接受艰难困苦的磨练。除了一场场身临其境的战争书写之外,小说还写到了在兴安岭坚持斗争的抗联小分队,在大别山坚持打游击的地方党组织,被打散之后寻找大部队的受伤士兵……饥饿、寒冷、劳累、伤痛、牺牲,老一辈革命者的经历在《苦难山》里多有描述,让我们在阅读中时时心痛,蓦然惊醒,也更加理解了信仰者崇高的精神品格。诚如小说中李副军长所说,“跟着党干革命可不是光有一腔血气就行,你会经历异常残酷的时刻,你得过杀头关、埋头关、出头关、白头关。认真想一想,这就是人的一辈子啊!”

历史与命运。《苦难山》不固守众所熟知的历史叙述,而是运用自己的眼光对历史和命运进行思索和考察,并且做出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令人耳目一新。西元特别注重用“山”这个意象比喻革命战争历史,从中彰显精神意蕴。比如作者借笔下人物之口说道:“别看红军弱小,可是有大山当咱们的家。红军是大山的孩子,是在自己家里。有了这个广阔无边的家,敌人就拿咱们没办法,也打不垮咱们。而且,早晚有一天,咱们会走出大山,成长为和大山一样强大的队伍!”“远远近近连绵起伏的大山似乎在说着什么话。就是这句,缺啥娘这儿都有,来拿吧!别害怕,有娘护着你呢!”这些文学化的语言不仅艺术地隐喻着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也艺术隧道出了人民军队取得胜利的原因所在。西元还以中国传统智慧为根基进行了思考,并且生发出积极雄健的思想底蕴。可以看出,西元以“山”这个意象为中心,在多个向度上进行考量,这样做难能可贵,也无疑很有启示性。

生与死。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取得胜利,离不开无数先烈的流血牺牲。《苦难山》以充满张力的笔触书写了众多战场上的生与死。这些生与死是为革命而生,为胜利而死。是生之英勇,是死之壮烈,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小说从东北的兴安岭出发,从东北抗日民主联军艰苦卓绝的战斗写到解放战争时期南下剿匪,再到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上甘岭战役,每一次战斗都不是一笔带过。攻与守,进与退,胜利的希望与精疲力竭的坚持,碾压出无数生命战斗到最后一息的呐喊。英雄们贴着死亡的轴线前进,不,准确地说是在死亡的坐标轴上缠绕着前进,不知道在死神的门槛进退了多少次。一次又一次,一年又一年,一场战斗又一场战斗,他们接过战友的水壶和干粮袋,继续前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苦难山》的第三章以高度艺术化的方式书写了南京大屠杀中的生与死,这是中华民族难以忘怀的伤痛记忆。钟山脚下血流成河,河面上飘动着大大小小的浮尸。整个都会一片死寂,惟有一对少年男女穿行在死亡隧道里,面对无边的黑暗,本能地觉醒了情窦。然而这只是发生在刹那间,日本人的刺刀很快就逼近了。那个名叫小美的少年为了保护他的霓云姐姐,毅然走出了藏身的草堆,死于日军的刀下。而逃到钟山顶上的霓云,“出神地望了一夜,最后抹了一把泪水,下山向西北方向走了……”后来,她到场了八路军。十几年后,在南下千里追击的战场上,霓云又遇见了一个同样叫小美的少年。这个小美显然不是长江边上死去的那个小美,但就像老秃脚子、老何、孩子兵一样,他们牺牲在东北战场,而此后我们总能从李大棉裤、宋大锤子等人的身上看到他们的影子。《苦难山》当中的生与死,是英雄精神的死而复生,是革命信念的代代传承。

战争与宁静。《苦难山》的扉页上用诗一样的语言写道:“战争,是对命运的以死相争。你像犁子,把我的故土深深犁过。带来苦难,也带来希望……”在这里,西元对战争的本质,以及战争与宁静的辩证关系做了一次非常文学化的思考。起首,对于一个世纪之前的苦难中国以及苦难的中华民族而言,武装斗争固然是迫不得已,同时也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道路。这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正确选择。其次,战争固然带来苦难,但同时也带来希望。我们这个民族通过与苦难进行屠杀,不仅推翻了苦难大山,自身也变得强健起来。第三,战争对中国近现代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西元曾在一篇创作谈中写道:“中国近现代史是由战争塑造的。”仔细追念一下,此言不虚。《苦难山》想表达的是,历经无数苦难的中国人民比任何人都渴望宁静,但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任何劲敌,他们都会英勇斗争,绝不屈服,哪怕付出鲜血和生命。在上甘岭战役中,霓云与战俘巴克有过一次长谈。霓云先是谈了近现代中国的苦难命运,谈了自己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所见所闻。她说:“我是作为一个希望改变命运的女人而加入到这场战争中来的,无论经历多少苦难,这个希望从未破灭。”同时,《苦难山》当中也有不少充满人道主义的细节,在战争的血色之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芒。比如“连长”和小张妹妹注定没有结果的爱情。这样的细节真实而又感人,在读者心头留下久久不散的韵味。

《苦难山》还有一个“树”的意象。小说第一个出现的人物叫树生,按作品的解释,因为这个孩子命硬,娘让他认树为干爹,所以取名叫树生。随着阅读的深入,我们会发现这棵树意味深长。在作品的最后,当上甘岭这场大战结束后,“那截依然立在阵地前方的树桩子。经历了万千炮火轰炸,它没了树枝,没了树皮,却还没有倒下……”我想,这棵屹立不倒的树就是苦难山上的英雄树。究竟,无论战争怎样残酷,最后总有一些人活着走出来,于是这些人就成了死亡之路上全部人的代表,替他们活着,替他们诉说。最后,落实在作家的笔下,成为一本倾诉苦难、描述战争、祭奠先烈、礼赞英雄、呼唤宁静的军事文学作品。

与西元的年龄相比,我无疑是一位前辈作家。我从《苦难山》这部作品里看到新一代军旅作家锐意进取的身姿,看到了一支更加朝气蓬勃的队伍,行进在军事文学广袤的田野上。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图文热点

  • 电信诈骗套路多!防诈骗小妙招请收好!
  • 今天,签约!

热门推荐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