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会相信,一个顶尖的央视主持,人到中年没车没房没存款,甚至还贷款上班。 也没有人会相信,一个腹有诗书的玉人,47岁还是感情空白。 而这些,都集中在了李梓萌的身上。 李梓萌的人生状态总让外人觉得抵牾重重。 在央视消息中心大楼里,人们常常能看到她踩着高跟鞋从化妆间一路小跑到演播厅,手里攥着刚打印出来还带着余温的消息稿。 这位每天向全国观众问好的消息主播,私底下却过着与荧幕形象截然不同的生存。 47岁依然租房居住,银行账户存款不及普通白领,甚至因为频繁口误被罚款而自嘲"贷款上班"。 这种反差让人不禁想问:在光鲜的央视舞台背后,毕竟是怎样的人生选择塑造了今天的她? 成为央视消息主播的道路,李梓萌走得比外人想象中更艰巨。 2000年刚进央视那会儿,这个东北姑娘每天凌晨四点就要起床背稿,为了改掉东北口音,她独创了"含石练声法",嘴里含着鹅卵石朗读消息,常常练到满嘴血泡。 这种近乎自虐的练习方式,让她在竞争猛烈的播音组站稳了脚跟,但也埋下了日后"贷款上班"的伏笔。 《消息联播》的演播厅对李梓萌来说既是战场又是考场。 观众不知道的是,每次直播前半小时,她会把自己关在备稿间,用红色马克笔在稿件上画满只有自己能看懂的符号。 某次直播时提词器突发故障,她硬是靠这些机密标记完成了八分钟无差错播报,这段"黄金八分钟"后来被中传播音系当作教学案例。 但更多时候,严苛的考核制度像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头顶,读错一个字扣200元,相当于当时北京普通职员两天的工资。 有同事统计过,李梓萌某年因把"京津冀"说成"京津翼"等口误,统共被扣了四万多,相当于全年收入的六分之一。 消息行业的特别性让她习惯了"随时清零",今天还在播重大时政消息,明天可能就因为节目调整改做幕后。 这种不确定性让她始终保持着"轻资产"生存模式,几十平米的出租屋随时可以拎包走人。 感情生存是外界对她最大的好奇点。其实,她并非排斥婚姻,台里不是没人给她介绍对象,光是康辉就牵线过三位博士。 最接近成功的一次相亲,对方是航天体系的工程师,两人约在央视附近咖啡馆晤面。 结果约会当天突发重大消息,李梓萌在咖啡馆边等人边改稿,等忙完抬头才发现对方早已悄悄结账离开,只在餐巾纸上留了句话:"你看消息的样子很美,但好像不需要观众。" 这种错位在相亲市场上反复上演,渐渐浇灭了周围人的做媒热情。 父母催婚的压力像定时闹钟,每年春节准时响起。有年除夕,父亲借着酒劲说:"你播了二十年别人的大事,什么时候办办自己的大事?"李梓萌只是笑着打开手机相册,展示她参与的脱贫攻坚报道里那些笑脸:"这些不都是我的大事吗?" 这种职业信仰支持着她抵抗世俗压力,却也加深了她与普通生存的疏离。 有次台里组织体检,医生惊讶发现她的生物钟完全跟着消息档期走,凌晨四点血压开始爬升,七点半准时回落,这种"人肉时钟"特性让养生专家直摇头。 关于未来,李梓萌有自己独特的规划。她在银行开了个特别账户,把每次口误罚款都存进去,戏称这是"语音赎罪金"。 有同事开玩笑说,等退休时这笔钱够在燕郊付首付了。 其实她早有机会转型管理层,但始终舍不得离开主播台。 用她自己的话说:"每天化妆时看着镜子里的国脸,就知道两小时后有几亿人等着听你说'各位观众晚上好',这种存在感比任何头衔都实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50411A08CM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